区块链经济网

“星火·链网”数字原生资产(DNA)服务网络赋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

作者:马超 杨璧竹

一、国内数字藏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21年起,国内互联网大厂、内容公司等开始布局推出数字藏品平台。2022年初,我国的数藏平台数量不超过100家,5月我国数藏平台超过330家,截至目前我国数字藏品平台超过700家。2021年中国各发售平台数字藏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平均售价约33.33元。从平台数量、市场规模、产业参与度等维度来看,“数字藏品”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区块链应用之一。

在产业各方积极拥抱“数字藏品”的同时,行业也在市场的变化中不断发展。目前从市场的整体情况上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国内“数字藏品”未有统一定义

“数字藏品”是国内NFT“去币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外“NFT”更强调其金融属性,国外监管机构更普遍以“证券”等形式对其进行监管。国内数藏平台更强调其“收藏属性”,且各数字藏品平台对其定义不同。目前存在“虚拟数字商品、虚拟权益证明、数字化资产、非同质化数字商品”等多种定义方式,强调其在数字产权证明功能在版权保护和资产确权领域的应用

2、数字藏品行业监管政策尚未明晰

目前国内尚未有明文规定数字藏品的发行牌照或者发行资质,我国各数字藏品平台大多未开放二次交易,仅支持个人收藏及使用或无偿转让,限制其流通,大大削弱了炒作风险;标准化工作同步开展,行业及国家级标准目前较少。在监管政策方面,目前更多是以“行业自律公约”的形式出现,明确提到NFT的相关倡议仅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

3、链下的版权信息或存在争议

目前,各数字藏品平台发布的数字藏品中或多或少存在将线下实体艺术品数字化后以“数字藏品”形式进行发行销售的情况。该种形式可能实体艺术品线下及线上是否完整版权授权的问题,发行方是否拿到完整版权授权,可能会产生版权纠纷等问题。

4、数字藏品平台方对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

国内目前对数字藏品权益定义不够明确,完全由平台提供的服务协议来界定,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对于用户而言,购买的数字藏品是否“上链”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无法通过个人信息查询名下所有数字藏品情况,且数字藏品平台安全性、运营等出现问题无法会用户权益进行相关保障。

二、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影响数字藏品行业未来发展

数字藏品平台是否能够良好地运转,与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是深度绑定的,此外还受到内容(IP)、运营策略等相关因素影响。早期互联网大厂主导的平台,主要基于自身的区块链技术研发、平台流量等优势,在市场中形成规模。

对于用户而言底层区块链是其购买“数字藏品”确权的技术保障,对于相关监管部门而言,掌握国内数字藏品整体市场规模、运行情况对于后续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法规制定的重要抓手。所以目前市场需要一个能够长期运营并且支撑数字藏品行业发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该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为C端用户提供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的数字藏品查询功能,并且能够为行业后续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三、“星火·链网”数字原生资产服务网络(DNA)

“星火·链网”作为国家级区块链基础设施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导建设,始终坚持构建去中心化的、可信任的、面向全球的“数字底座”,推动数据共享、交换、可信流转,使数据真正成为“资产”。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资产价值化,服务“星火·链网”生态发展,中国信通院自主研发“星火·链网”数字原生资产((Digital Native Asset ,DNA)服务网络,并且于今年5月20日正式提供服务,并向第一批合作伙伴新华网、央视网、浙江文投等提供数字原生资产服务。它是依托国家级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构建的具备数字资产注册、确权认证、技术服务和监测监管等功能的数字资产公共服务网络。面向数字资产生态应用,提供统一的数字原生资产(DNA)标准协议,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NFT技术,以激活数据要素资产价值、激发数据要素经济活力为主要目标。

自2021年12月以来,产业界纷纷布局数字藏品业务,进行数字原生资产经济在国内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行业合规性、用户藏品安全性也成为国家及产业界关注重点。目前,“星火·链网”数字原生资产服务网络将率先面向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提供数字藏品注册、认证、查询服务,其可为数字藏品平台方提供便捷的、安全的、低成本的基于“星火·链网”的API技术服务,通过该服务,数字藏品平台可以完成其数字藏品的注册并获得“星火认证”,所有基于服务网络发行的数字藏品均可通过“星火·链网”标识“BID”进行数字藏品查询;此外可实现同构和异构区块链网络之间数据资产的跨链信息交互和资产流转,解决“链间数据孤岛”问题,实现统一的资产监管和互认互通。

标签: